您当前位置: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 >旅游资讯 >行业动态 >浏览文章

大力发展避暑旅游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发布时间:2018/3/28 10:42:2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根据趋势和需求,创新增加有效供给。发展避暑旅游是深耕需求,深挖潜力,向时间和空间(滨海、山地、草原)要动力,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开发避暑旅游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度假目的地。

  笔者认为,此举至少包含3个层面意思,一是全域旅游模式下,要树立全新的旅游资源观。在景区发展模式下,旅游资源通常局限在“二老”资源(“老天爷”赐予的名山大川和老祖宗留下的人文遗迹)。全域时代,旅游资源的认识观要更加开放,即使气象气候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和产品。二是全域旅游模式下,旅游+融合发展更加深入。以往旅游与气象的融合更多是强调提升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预防灾害风险能力,这次《指导意见》直接下沉到具体的产品层面。国家文件直接从产品角度,推动旅游与气象融合发展,尚属首次,充分体现了在全域旅游战略下,融合的广度与深度都比以往更强。三是充分表明全域旅游是旅游领域一项重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根据趋势和需求,创新增加有效供给。发展避暑旅游是深耕需求,深挖潜力,向时间和空间(滨海、山地、草原)要动力,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

  避暑旅游作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主动选择,古今中外,概不例外,文化基因深厚。如美国阿拉斯加、阿根廷乌斯怀亚、日本轻井泽、马来西亚云顶高原、俄罗斯夏宫等国际著名避暑胜地,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北戴河、鸡公山、莫干山、庐山等国内避暑胜地。随着消费升级,人民避暑旅游的美好生活需要愈发强烈。《指导意见》明确要大力开发避暑旅游产品,建设避暑度假目的地,要将好事办好,笔者认为有4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提升认识,避暑旅游不是简单的“图个凉快”。夏季气候舒适的地区并不天然地可以成为避暑旅游胜地。实践当中往往表现为气候是优势,旅游是短板。比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夏季平均气温普遍较低,但受交通等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等制约,很难成为大众游客开展避暑旅游的目的地。从产业的角度来考察,避暑旅游首先还是旅游,其发展必须依循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仅有凉爽的夏季气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丰富的游赏景观、较高的旅游服务质量和较低的安全风险。

  二是充分把握避暑的度假特征。对观光而言,除极端天气外,气候弹性大。度假则不同,气候弹性小,对气候的舒适性要求高。因此,避暑旅游的开发要充分融入度假元素,为游客创造短期异地生活方式。以避暑旅游的一个重要客群老年人为例,城市老年人到乡村长达一到数个月的避暑度假,需要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日常社交锻炼和休闲的公共空间、便民的生活设施和交通等。

  三是大力发展避暑旅游+,建立避暑旅游产业体系。以避暑旅游为导流,大力发展度假、康养等核心产业和避暑会展、避暑总部经济等组成的延伸产业。以“火炉”重庆为例,到2020年全市避暑休闲地产需求为63.2万套,重庆市民成为邻近的贵州和湖北利川市避暑地产的主要购买群体。

  四是妥善处理淡旺季关系。典型的避暑旅游目的地通常淡旺季十分明显。夏季人满为患、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负荷大、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严重下降。其他淡季接待量小、管理和维护成本高居不下。首先,要确保夏季的旺季要恒旺。要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分享经济等整合社会资源,满足市场需求,充分把握旺季市场份额。如采取类似青海西宁社会宾馆(采取政府补贴和统一监管的方式,将民房临时转为宾馆商用)的做法或引进Airbnb、途家、小猪等平台,整合社会闲置资源缓解供需矛盾。其次,要加强夏季市场综合整治,规范市场秩序,稳定价格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提高服务质量。夏季旅游旺季到来,价格虚高、欺客宰客、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都会浮出水面,要强化市场监管和旅游执法,提升游客满意度。最后,要加强淡季产品开发和营销。一些避暑旅游目的地,相比夏季,其他季节是淡季,但并非完全不具备开发条件,更多是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产品开发不充分。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强产品开发,补短板,同时创新方式,加大营销力度,做到淡季不淡。

关键字:
上一篇: 王德刚:全域旅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下一篇:西北评“丝路组团功臣社”
0